首頁 > 師資培育 > 兒童心理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968
他真的是問題囝仔嗎?(續)
~兒童偏差行為的症狀與成因(下)
作者/編輯室

三、對立性反抗疾患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通常以小學高年級以上的孩子比率較高。由於他們的行為常與環境敵對,態度上也不合作、不合群,難以聽從他人之意見,因此很令人頭痛,不知道如何與其溝通。這類孩子在行為上有如下症狀:

1.常發脾氣、暴躁易怒︰常因細故就大發雷霆,無理取鬧。情緒經常失控,容易被外力激怒。有時,也會故意去激怒他人,以致造成人際上的衝突。

2.內在憤怒感重︰長期累積的負向情緒欠缺抒解的管道,便潛藏在心中匯成一股憤怒、憎恨的情緒。孩子表現出對環境中人、事、物的難容忍、難接納,對很多事情都不滿意,也不喜歡。

3.常反抗成人、拒絕服從規定︰你幫他報名英文課,他卻說要上電腦課。叫他趕快去洗澡,他卻說:「水不夠熱,不洗!」安排主日學小朋友獻詩,他上台卻不唱也不笑!

4.歸咎他人︰他不小心打翻顏料,卻忙將過錯推給另一位小朋友,儼然自己是一名無辜者。他拒絕承擔責任,拒絕承認錯誤,只是一味的怨怪他人的不是。

四、暴力行為

暴力型的孩子常以肢體或言語攻擊他人,甚至使用利刃、利器,造成他人嚴重之傷害。幼兒期的孩子表現出來可能是搶玩具、用力推人或大叫大喊、亂摔東西。進入小學後,便會以不堪入耳的言語互相叫罵,中年級後便會夥同朋友集體圍攻某人或施以暴力行為。暴力型的孩子會有如下的特質:

1.易怒︰因其潛在的憤怒情緒未處理,隨時有一觸即發的可能,故若受外力的「刺激」,便很容易引爆,這常令周圍的人不解,戲笑他為「吃炸藥啦!」

2.自我防衛︰對人的不信任感,常令他全身如刺蝟般豎起,不輕易透露自己的情緒或情感,對人頗有敵意。

3.不安全感︰常疑惑,不相信他人的話,凡事持保留態度。

4.自我中心︰以自己利益、想法、作法為重。鮮少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有時候顯得固執、難以改變。

5.衝動︰行事衝動、莽撞,常缺思考,以致常闖禍或與人發生嚴重的衝突。

6.低自信︰自我形像弱,無法自我肯定。即使有能力,卻顯得毫無把握。

7.挫折容忍度低︰遇到困難,不會設法解決或克服,卻生氣以對或遷怒他人。

五、偷竊行為

幼兒期的孩子看到學校好玩的玩具會自然地把他帶回家。那是因為這年齡層的孩子認知發展尚未臻成熟,不清楚行為的後果也弄不清楚東西的歸屬。

1.佔有慾強︰對物質有強烈要佔為己有之慾望。譬如有個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常趁同學不注意時,拿走同學的鉛筆塞進書包。他其實已有五、六枝鉛筆卻仍偷拿同學的。後來被發現,他的解釋卻只是因為同學的鉛筆上有他很喜歡的「數碼寶貝」。

2.感官知覺強︰這些孩子易受感官的吸引,以致行為失控。例如當他看見(視覺感官)學校旁的文具店又新進許多遊戲光碟,大張的海報(視覺感官)及班上小朋友下課你爭我奪的搶著玩(觸覺感官),終於促使他忍不住「偷」了文具店的遊戲光碟。

了解偏差行為的成因

「行為」形成的原因略可分為四方面:

一、生理性

即因受先天性生理因素的影響,以致孩子產生行為偏差的現象。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的孩子因其中腦和前腦控制能力不足,以致精神產生渙散的現象,思考力不易集中。這成因受基因遺傳的影響頗大。也就是說像ADD和ADHD的孩子,你大概可從其家族中找出和他患有相同症狀者。這種先天?坁漲]素要改變,要花費較長的時間。

二、心理性

如暴力和偷竊的行為多源自心理因素。前者,可能因為常被暴力對待或虐待,以致產生行為的偏差。父母親本身的情緒不穩或管教過於嚴格,經常體罰、責打孩子,亦將衍生孩子暴力的特質傾向。而偷竊的孩子,殆半源自與父母親關係的疏離,親密感不夠,「愛」中也未完得滿足。

三、發展性

未依循年齡的成長發展出該有的能力。如自閉症的孩子,社會性發展遲緩,難以建立同儕關係。在行為上,常重複或作刻板式的動作、儀式性的行為。又如雷氏症(Rett)的孩子動作協調不良、對社會性互動失去興趣等。

四、身體狀況

身體健康與否,有時亦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如視聽力不良,對外接收訊息的能力較弱,故有時在行為上會顯得分心而無法專注。

臨床上客觀測量的方法

診斷孩子是否為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除了以「觀察法」觀察孩子的行為以外,還需集結測驗、父母及師長各自的評量、以及與父母晤談的資料來作為診斷孩子是否為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依據。

臨床上,有兩種測驗的工具可客觀地測出孩子是否有注意力缺失的問題。這二種軟體其一是TOVA(The Test of Variables of Attention)測驗,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博士Cornners所發明的。其二則是目前台灣亞迦貝全人發展中心所用的CPT(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測驗,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臨床心理博士Greenberg所發明的。其檢驗目標如下:

一、TOVA(The Test of Variables of Attention)

TOVA測驗可測出四大項:

1.不專注。 2.衝動性。

3.穩定性(即持續度)。 4.反應時間。

二、CPT(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CPT測驗的結果包含的則是:

1.焦點專注力。 2.選擇性專注力。

3.持續力。 4.分配專注力。

臨床上發現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孩子常常伴隨其他的問題,如學習落後或DSM-IV精神診斷手冊中的情緒及偏差行為問題低落性情感疾患、對立性反抗疾患、品行疾患等等。美國耶魯大學醫學教授Dr. Brown及哈佛大學醫學教授Dr. Spencer在耶魯大學的聯合診所經十五年之研究,最後他們發現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者經常伴隨其他診斷,故稱為「合併性診斷」。所以除了以單項TOVA或CPT測驗,來了解孩子的不專心、衝動及過動行為外,其他的心理測驗、智力測驗及學習成就測驗合併診斷也是很重要的且有助於日後協助的方向與策略。

測驗提供我們客觀的依據,而父母及老師依據平日與他們互動的觀察,分辨回答問題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評量的結果分為三個向度:1.不專心度,2.衝動性,3.過動性。

再者,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來與父母晤談,蒐集孩子相關的資料,如平日寫功課的行為、情緒的表現等等,也是極重要之診斷依據。

參考書籍

1.孔繁鐘、孔繁錦譯,《DSM - IV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出版;1996。

2.王金石編著,《又分心了》,台北,亞迦貝文化出版;1999。

3.《兒童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本文節錄自:《主日學師資培育手冊4兒童身心發展及兒童牧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委員會;2008年。


資料提供單位:基督教教育中心
 

 
 
 
  copyright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