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產品 > 國小級教材 > 教師學生篇
 
成立緣由

教師學生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美麗生命系列05—仁愛
內容簡介

培養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仁愛寶寶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師劉千睿
  要培養孩子擁有仁愛的品德,首先要教導其有仁愛的思想,接著學習仁愛的行為,並且使其成為像呼吸、走路一樣自然而然地生活的一部份。
  而培養仁愛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孩子要先擁有「角色取替」的能力。何謂角色取替呢?角色取替是指個體能設身處地用他人的觀點去思考他人的想法、感覺及行為的能力(Eisenberg,1989)。這種能力與兒童生理年齡及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密切的關聯性。有了角色取替的能力,孩子才知道處於別人的情境時,可能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需要的是什麼,把自己放到別人的位子上去思考,孩子才會別人著想,才有了「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他者觀點。例如看到路邊的小狗髒髒臭臭的,我們可以教孩子去想:「他可能是走失了,找不到主人,沒有人照顧他,很孤單很害怕,所以你別欺負牠喔。」,而不是教孩子「唉呀!又髒又臭,別摸牠,到時被咬到,看你得狂犬病怎麼辦!」。當我們從人的角度,換到流浪小狗的的角度時,我們的心自然就有了餘裕與彈性,這種心的餘裕,就是現代社會中最缺乏的包容與接納的空間。
 會從別人的立場去設想,孩子會知道別人需要什麼,也開始可以預測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別人什麼反應,就更能進一步表現出適當的仁愛行為。例如看到媽媽提著大包小包,喘噓噓的樣子,孩子能設身處地的去想:「媽媽提著好重的東西,如果是我提那麼重,會希望別人來幫忙我一下」,於是孩子知道媽媽現在可能需要幫忙,就會比較願意去幫忙。若此時媽媽也給他一個微笑,告訴孩子:「謝謝你的幫忙,讓我輕鬆許多」,孩子也就會學到,這樣的幫忙正是媽媽需要的,且我讓媽媽很高興,之後類似的情境他就會更願意幫忙、主動協助。但若媽媽在孩子幫忙時,很粗魯的說:「幹嘛啦!你走開別擋路」或是在孩子幫忙卻沒有拿好時臭罵他:「笨手笨腳!我自己弄比較快」的話,孩子就會學到「媽媽很累,但不需要幫忙」、「我只會給媽媽惹麻煩」這樣的感覺,那麼以後媽媽您要希望孩子幫忙,就可能比較困難了呢!
 有的孩子比較小或觀察力比較不敏銳,家長可以適時的從旁提醒他們,例如:「爸爸剛回家一定很累,你可以去問他要不要喝水,他一定很高興唷」或是「阿嬤膝蓋痛,爬樓梯不方便,你可以幫忙她上樓把外套拿下來」、「妹妹畫畫得獎了,她一定很希望你為她高興,你可以去誇獎她很棒喔!」等等。藉由告知孩子他人現在的立場、可能需要什麼,並提供好的互動方法,能增加孩子愛人的能力與表現。提醒父母小訣竅:提供「他者」立場的觀念很重要喔!因為當你給孩子理由時,孩子會比較願意接受,好過不斷的命令他幫忙做著個、做那個,孩子會覺得「為何都是我?」反而造成反效果喔!若在他做到之後,給他一個微笑、擁抱、提醒他幫忙別人會有多麼開心時,那就更棒囉!


資料提供單位:基督教教育中心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copyright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