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師資培育 > 探索頻道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1175
歸回與重建
作者/蔡維倫

前言

以色列人在立國的歷史中,從所羅門之後分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並分別被亞述和巴比倫所滅,成為當時帝國下的附庸。在那段亡國被擄的時代,民族的菁英被帶走,其他民族被遷移到這土地上,經歷了國破家亡。但透過先知們的警戒和安慰,期待著有一天能夠歸回重建家園,這是以色列歷史中不可被忽略的一段歷史,透過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這三卷書,讓我們了解當時發生的重要事件。其中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兩卷書記載了以色列人被擄後的生活情形,特別是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修築城牆,恢復聖殿的獻祭和守節。而以斯帖記則描述那些仍留在異鄉的以色列人,如何在神的幫助下,化解整個民族危機並得到扭轉性的勝利。以下就分兩部分來加以說明:

壹、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

這兩卷書都是以其中的主角來稱其名稱,然而尼希米記中也有以斯拉的出現,在以色列人的傳統中(十五世紀之前)都將兩卷書視為一本「以斯拉記」,現在聖經分為兩卷是由初代教父的基督徒開始的。

一、作者

這兩卷書中有一些段落以第一人稱「我」的方式作表達,使人認為書卷名是他們自己所取的。有關這兩卷書的作者、編輯和寫作日期等問題,比起其他卷書更為複雜,傳統上認為以斯拉是歷代志和以斯拉—尼希米的作者,但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定經過編輯的過程,將各種不同的資料加以組織成為現在的形式,學者認為是在以斯拉—尼希米之後大約一世紀時編輯完成的。

二、主要原始資料來源

1.歷史回顧(以斯拉記一~六)

包括主前538~515年間,以斯拉時代前五十多年的事蹟,包括前幾批歸回和重建聖殿的情況,其中的首領為設巴薩和所羅巴伯。

2.以斯拉的「回憶錄」—上半部(以斯拉記七~十)

記載主前458年以斯拉返國後教導律法和處理異族通婚的情形。部分以「我」為其中的稱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斯拉記四6記載亞哈隨魯王(主前486~464年)間,有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事件,與以斯拉記四7~23提到亞達薛西王(主前464~423年)間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工程遭到反對。此兩段年代與事件,是插入在整個重建聖殿的記載之中,事實上是發生在聖殿重建完成後,尼希米之前的事件。如果稍不留意,尤其是以斯拉記四24又回來敘述聖殿工程的停工,會從上下文中讀出以為重建聖殿和重建城牆是同時發生的事情。

3.尼希米的「回憶錄」—上半部(尼希米記一~七)

記述尼希米聽到耶路撒冷的淒涼景況後的禱告,以及如何預備自己,在得到波斯王的授權下,在主前444年回到耶路撒冷進行城牆修築。而七章所記載歸回者的名單和以斯拉記二章是相同的(但並不完全一致)。

4.以斯拉的「回憶錄」—下半部(尼希米記八~十)

以斯拉帶領百姓宣讀律法書並悔改立約,以及守住棚節。

5.尼希米的「回憶錄」—下半部(尼希米記十一~十三)

尼希米於主前433年回到波斯,之後再度回到耶路撒冷(十三6),包括幾份名單和最後的改革,如:潔淨聖殿、重申禁止異族通婚,以及守安息日。

三、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比較

以斯拉

尼希米

身分和個人特質

自巴比倫歸回,亞倫後裔的祭司族譜,奉王的命令來教導以色列人律法的事。

波斯王的酒政,從事文官的工作。他的領導特質,顯示在他與王的回答和要求(尼希米記一4,11),以及在修築城牆中的夜間察看(尼希米記二11~18)、分工(尼希米記三)、防禦周圍的仇敵(尼希米記四)等。

主要工作

教導律法和建立祭儀體制。

重建耶路撒冷城牆。

共同事件

尼希米參與了以斯拉宣讀律法集會、住棚節典禮、隔離外邦人及認罪。

改革事項

教導律法、與外邦人通婚問題。

幫助窮困者(尼希米記五1~19)、過遵行律法的生活(尼希米記十28~39)、潔淨聖殿、守安息日、斥責與外邦通婚者(尼希米記十三1~31)。

對與外邦人通婚的反應

驚懼愁苦、禁食、撕裂衣服並拔頭髮,作認罪禱告(以斯拉記九3~15),最後要這些人離開外邦妻子。

最初反應較為嚴厲,是斥責咒詛他們,打了幾個並拔下他們的頭髮,最後要他們起誓不再允許後代如此作(尼希米記十三23~29)。

四、神學的重要主題

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中,當以色列人重新回溯他們的歷史,這個歸回的階段就如同「第二次出埃及」一般,重新回到神所應許的土地上。因此在此兩卷書中重複強調上帝子民的身分和聖殿崇拜的重要,讓我們可與出埃及記中神選召以色列人、頒布律法以及敬拜相互呼應。神對於祂子民的合一和分別為聖的要求,也同樣顯明在此兩卷書中對團體中弱勢者的照顧以及不與外邦人通婚的事件上。

貳、以斯帖記

在以色列人有機會歸回的同時,也有很多人選擇繼續留下來,他們又發生了什麼事呢?以斯帖記是記載這些在異鄉波斯國的事蹟之一—猶大人的一場大勝利,雖沒提到上帝,卻可看出神在這些事件的保守看顧,也是聖經中惟一對普珥日節慶來源的記載。

一、作者和寫作年代

本卷所記載的事件發生於亞哈隨魯王(主前486~464年)之間,作者不詳,有早期學者提出為末底改,但應是在主前四百年左右有了最初的版本,而在之後波斯帝國末期和希臘時代早期最後定稿。書中有許多對當時波斯生活習慣和對波斯文字、地名與書珊城地理的了解,和在現代考古文獻的發現十分一致。

二、寫作的特色

以斯帖記和雅歌是舊約聖經中沒有提到上帝名字的兩卷書。作者似乎要表達上帝的隱藏和帶領兩者之間的關係,在上帝似乎沒有主動顯明的時候,書中的主角以斯帖和末底改則是主動的行動,這和我們在生活中所面對的處境是相似的,在理性相信上帝總與我們同在,以及如何看出上帝在事件中作為的隱藏性,兩者之間存在一種張力。這樣的不確定感並不是否定信仰,以斯帖記的作者要求我們在甚至不確定的時候,持守信心到底。在本卷書中因著沒有上帝名字的出現,邀請讀者更多仔細去察覺上帝在其中的作為。

三、反省與回應

以斯帖記四13~14:「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這樣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向,在我們看待每個人不同生活層面中的工作、角色與服事時,當面臨社群中的重要時刻,在在挑戰我們對神的信心和回應方式。

參、結論

透過這三卷以色列歸回和重建的歷史,彷彿讓我們看見一幅全景的攝影照片,在那亡國後漫長等待的時期中,上帝呼召感動一些人,有的在耶路撒冷,有的在波斯王宮,見證上帝的同在和保守,來完成上帝在歷史中的工作。希望藉此也讓我們在各地教會參與主日學教育的同工們,能有更大的視野,用信心的眼光,看見上帝在歷史中,透過我們要成就祂所定意要成就的事,不論在鄉村或都市,在大教會或小教會,我們都在上帝國度的全景照片中,每個人都是重要的,也都是上帝所寶貴的。(作者為淡水長老教會牧師)


資料提供單位:基督教教育中心
 

 
 
    copyright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