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師資培育 > 教學技巧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2577
千變萬化說故事
作者/編輯室

表情先生到底此刻發生什麼事?說說看他們的心情,他們可能在說些什麼話呢?

常常我們可能表錯情就會讓人會錯意,表情是我們形之於外給人的無形聲音,不同的表情代表不同的意義,不只是數字會說話而已,臉上的五官也都會說話,由這個練習不知道你是否已察覺到。這也是說故事中要注意並學習的技巧。

多半的人會認為說故事就要:說得好、說得妙、說得呱呱叫!是「名嘴」才能來說故事。想想,上帝選召摩西時,摩西同樣以「口才」不好,作為推托的理由呢!但上帝卻說:「誰造人的口呢?誰使人啞、耳聾、目明、眼瞎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但我們先前提過,大多數的人都具有「說話、表達」的能力,只是未善加使用及訓練而已。你也應該了解「說故事」是最自然平常的互動關係,只要你有一顆預備好的心,再加上「實踐的行動」,必能扮演「名嘴」,說出令孩子滿意、自己也快樂的故事!不要埋藏你內在的恩賜!即使你是那種擁有「一千兩銀子」的僕人,盡你所能的去使用它,同樣也能帶進「一千兩銀子」的功效,甚至更多,上帝的話語也帶著奇妙的應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

一、奇妙的聲音—說故事的聲音

聲音是傳達我們心思、意志、情感的最佳工具,最重要的並非語言標不標準,或音色漂不漂亮,而是在乎我們是否將情感用心地融於聲音中傳達出來。教師若能自己先被故事的內容吸引,用心去體會故事的主旨及故事人物的心境,經由感情投入會帶出豐富的聲音及動作表情真實流露的傳達。這對孩子而言,不但是真正深刻的學習,更在潛移默化教導孩子「用心認真」的處事態度。

一篇故事除了是由文字砌成的作品外,更是一種分享的經驗,當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分享這些經驗時,我們就須先體會這些經驗,方能釋懷地傳達出故事主角的心聲。因此,我們說故事時,不僅是說故事書的文字部分,更重要是如何體會主角的經歷,再藉由聲調適切地傳達出劇情曲折的變化,使一成不變的文字,活生生地呈現在孩子心目中,且能深深影響孩子的心靈。

如何用適切的聲音來傳達故事情節變化,應注意下列幾點:

(一)速度的變化

同樣的故事可以說得有氣氛、漸緊張和提起明顯高潮的興致。造成其中不同的原因,通常就是速度的變化。我們可以用說話速度的急緩,來創造故事的氣氛,及引導故事情節的變化,使故事能逐字逐句吸引孩子的注意,並讓孩子的心境緊扣上情節的變化。要記住,速度的減慢或增快,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才不會顯得太突然。通常開始說故事的人,最常犯的錯誤是讀得太快,聽者吸收故事所需的時間比朗讀故事的時間要多一點,所以速度要適中,以學生背景及內容的難易來決定速度的快慢,要讓孩子能抓到每一個字。

(二)停頓

我們在說故事時,一定會停頓換氣,這是順乎人的生理需求。在語言裡,聲音本身就具有高低、強弱、快慢、久暫、斷續、音色,都是造成語言節奏的因素。人本身天賦的情感,在表達時,也自然會順乎情感的需求而生變化,這些感情在配合故事中人物感情的發展,在語句中仍然會再起波濤變化,或高或低,或長或短,或輕或重,或強或弱,這是所謂的節奏停頓。

事實上,停頓的意義及作用很多,適當的語氣停頓是說故事時可運用的技巧。我們單單看休止符似乎看不出它的重要,但若放在音樂譜表上,休止符的出現,往往更襯托出樂章的美妙,因每一次休止符的出現便是另一次精彩的開始。同樣的,在說故事中,停頓的語氣也是不可缺的一環;有的人會害怕或擔心一片沉默、安靜所呈現的氣氛;其實停頓只會增加實際感,它是有目的的停頓,使我們說得更自然,更容易讓人聽得懂。有時候,一個突然的安靜,反而會引起孩子們的注意,更可製造一些懸疑的氣氛,增加戲劇效果。例如:「小小的尾巴不見了」,「小小,東看看─(停頓)西看看─(停頓)」,這樣的停頓,可以讓孩子們彷彿也隨著小小焦急的東找找,西找找,更增加真實的效果,也讓孩子自己有想像的空間。

(三)聲音的變化

一首歌若僅由同一個音符來譜寫,那必然是枯燥乏味,也不能稱之為歌,惟有用各種不同高低的音,方能組合成一首美妙的歌曲。當我們對孩子說故事時亦是如此,若完全用平板的聲調,可能會令孩子聽不下去。反之,若有高低起伏的聲高變化及抑揚頓挫的聲調,則會使我們說故事時變得活潑有趣。

上帝賜給你豐富的聲音,能使溝通變得活潑有趣,你的聲音可以傳遞出你的同情、贊成、鼓勵、喜樂、感染力給你的孩子,它所能達成的果效是非常奇妙的,多多運用它,你能從中獲得許多樂趣,你的故事也會展現不同的魅力。如果內容是生動、正確的,但若語氣聲調是平淡的、冷漠的,內容就會被聽眾所忽視;相反的,如果聲調是熱情的、誠懇的,它將會加強內容的表達效果。

你的聲音也是一種很奇妙的樂器,音符在你傳達故事中主角喜怒哀樂的心境時躍動著;傷心時聲調就變得低沉,高揚的音調表現出興奮喜悅的心情,年老人聲是低沉緩慢的,小孩則是細緻清脆的聲音。

另外亦可模仿動物的聲音,如吼叫的獅子聲,小羊咩咩叫,公雞喔喔啼等,這樣亦可使故事變得更加活潑有趣,也會提高孩子聽故事的興致。

二、無聲勝有聲—肢體語言

當我們在孩子面前說故事時,是活生生地呈現在孩子面前,而我們臉部的表情與身體的動作就直接傳達給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整體的經驗及感受,是不容忽視的。

(一)眼神

通常在台上說話,眼睛有三個作用。首先,可以用眼神和聽眾直接交流;說故事時,雙眼注視著學生是用眼神去表達故事內容、思想、情感;並且可了解學生的反應,達到扣住學生的目的。其次是介紹故事中人物和場景的位置時,可以用眼神隨著聲音語言,明確地告訴聽眾地點之所在。說者眼睛視之有物,可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明確具體顯現出來;如講到「大衛瞄準巨人歌利亞,甩出機弦石」,你很自然地就會將眼睛定睛在遠遠、高高的地方,好似大巨人歌利亞就站在那裡。最後說到「眉目傳情」是指眼睛可以表達故事人物的感情;眼睛沒有聲音,卻會說話;說故事的人,不僅是表達個人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故事中人物的感情、性格和思想的表達,除了聲音語言外,都須依賴眼神來傳達。

(二)表情

人是最富有表情的,能將感情表露在身體的各部分。說故事時,說到「聽到窸窣的腳步聲」時─豎起耳朵,用手放在耳朵後邊,作出傾聽專注的模樣,而描述「定睛往下一看」時─要瞪大眼睛,身體向前傾,作出往下搜索的模樣,這時頭部一定是往下方找尋,這是運用頭部整體動作的表情。而臉部是接收外界刺激又是表達內心反應的媒介。五官的不同姿態,代表了歡喜、悲哀、懼怕、憤怒、疑問、驚訝、堅決、好奇、煩惱等感受,當你在蹙眉、瞪眉、豎耳、咧嘴時,你已在傳遞某些訊息了。

雖然人的表情是如此變化多端,可能讓人擔心自己作不出如此複雜的表情;別擔心;其實不難,只要我們能作到:「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就可以了。也就是說:當故事中的人物在悲傷時,我們的表情就不宜大笑,而應呈現傷心難過的模樣。如此一來,自然的表情會幫助我們更真實地表達出故事的劇情,否則會讓孩子難以分辨,到底故事中人物是什麼心情;同時因著我們在感情上的表露,會引導孩子學習如何適切地表達他的感受。

(三)手勢動作

手的動作可以幫助加強講述的效果,但也不要過分誇張使用,一切力求自然就好,只要放鬆你的身體,手勢就能自然,如果你是「狂熱型」的人,你就需要學習控制自己,不要有張牙舞爪的姿態出現;同時也要避免古怪的手勢,一些小動作和其他不良的習慣也要避免,如挖鼻孔、抓頭皮、撇嘴、摳耳朵等。手勢動作是必要的,但並不是所有的動作都是必要的,手勢使用必須注意:手勢和聲音語言要同步進行;手勢要有選擇性,千萬不能一字一個動作;跟故事表達沒有任何關連的,都須加以刪除克服;故事中人物出現,他們說話的手勢,一定要依人物的性別、年齡、文化思想背景、性格相協調,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的口氣手勢應該恰如其分。

(四)身體語言

良好的姿勢有助於教學效果的增進。好姿態就是控制你的身體,因為有一些事情是建立在好的姿態上;譬如你的表情、呼吸的控制、聲音等。好的姿態要注意:站的姿態要正確,脖子挺直,肩膀稍微提起,小腿挺直,膝蓋不可彎曲,你必須經常練習,時刻提醒自己,一直到能夠成為你的一部分為止,且要永遠保持。

倘若我們能善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將會幫助我們更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害怕時,會聳聳肩、伸伸舌頭等;等人時,會來回踱步,看看錶,東張西望以表達我們的不耐煩;無奈時,把頭一歪、嘴角一撇、兩手一攤;興奮時,會跳躍不止或拍拍手。用動作來配合故事的情節發展,將會讓孩子聽起故事時,有一份更真實的感受及深刻的經驗。

站立時也不要寸步不移、呆板站立,亦不宜走動太多,在使用視聽教材時更要注意位置的挪移;此外要移轉你的目光,與學生保持接觸,藉此可了解學生理解的程度和聽講的興趣,避免過多看講稿,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這些是次要細節得注意,但任何事情的成功,有賴於你對小事的注意。

三、聚光點—強調的技巧

好的傳達,是由強調來達成,這是一個視覺焦點,你必須讓它們突出,加深學生的印象,如此他們就可以記住你要他們記住的事了。你可以用:

(一)提高或降低聲音

要強調語氣自然就會提高你的聲音,我們很自然地就會表現出來,你也可以嘗試用降低聲音來強調,有時會比大喊更有戲劇性和驚人效果。

<

資料提供單位:基督教教育中心
 

 
 
 
  copyright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