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師資培育 > 教學技巧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點閱次數:7443
主日學「教室常規」淺談
作者/編輯室

壹、教室常規

小麻雀妮妮還在吱吱喳喳說個不停,當然少不了與鄰座交頭接耳了。這時卻又傳來「老師,蟲蟲一直用腳踢人家啦!」花仙子萍兒這回則是梳妝打扮起來了,仔細瞧!印有金絲雀的鏡子、梳子,哦!原來是拿出新買的行頭在亮相呢!只見李老師巴不得能讓孩子的焦點集中,也忙著管起孩子,一場師生交戰就展開了。你要如何處理呢?

一、談紀律(常規)

教室的混亂,首先會讓我們想到紀律,「紀律」(Discipline)一詞,亦有人把它譯作「常規」。而「教室常規」就是教師在教室中用以維持學生合宜行為的措施。有些教師實施紀律是為了要建立教師對學生的權威,或是以為完全安靜就等於良好紀律,或只為教學通暢而單向考慮教師需要的常規設定。教師應先檢視自己對紀律實施的用意、了解紀律的真義,以免失去紀律之真諦。

根據英語字典,「紀律」指一群人受到控制的模式或程序,就是訓練人培養守規矩的習慣。紀律包括給予正確的訓練、建立常規、控制,以加強準則、維持秩序,以及教導自我控制。有人把紀律等同處罰,但紀律比處罰要廣泛得多,它的目的是要達到─學習自我控制。主日學教室紀律更是注重訓練而不是消極的以約束代替訓練,它的宗旨是教導學生認識當作什麼,讓他們知道如何去作,及激起他們的動機為基督而作。事實上紀律(Discipline)一詞就是源於「門徒」(Disciple),所以我們可以了解紀律是為要「塑造門徒」。

在《時代的教與學》一書對紀律的看法,可成為主日學教室紀律的指標:

(一)紀律不單是指正,並要「訓練」

   學生走在正途上,避免錯誤的選擇。

(二)紀律的目標:「是要幫助學生靠聖靈力量得以自制,並培養優良學習氣氛。」

二、為什麼需要教室常規?

教室常規的目的是要維持教室秩序,但維持秩序本身並非終極目的,良好的教室常規是有其功效的。

(一)從教育的觀點而言,需要「教室紀律」的理由是:

   1.促進學習果效。

   2.培養民主精神。

   3.滿足心理需求。

   4.增進社會化。

   5.增加學習的樂趣。

(二)從聖經的觀點來看:

   1.上帝兒女是有次序的(參哥林多前書十四40)。

   2.管教有愛:愛的教育是教導、訓練、管教的教育。

   3.基督徒要結出聖靈的果子─節制,透過有紀律、守常規,活出有節制的美好行為品德。

   4.向世人作見證。

三、教室常規的難題

但教室常規對大多數教師而言是一項難題,有四種人類的通性是導致教室常規成為難題的原因:

(一)我們會抗拒別人要求我們作的事。

(二)否定權威是人類社會永遠不會消逝的一種傾向。教室常規與控制、管理不可避免地與權威產生牽連,於是就導致學生易對教室常規產生不良的觀感。

(三)每個人都有不同需求、價值觀、興趣和能力。學生來自不同的環境背景,對教室常規的滿意度不一,造成差異,而這也形成他們對權威不同的看法。

(四)當孩子漸漸長大,必須經歷一段心理上的斷奶期。特別是青少年期,似乎發展出一種性格─既羨慕依賴成人,同時也拒絕他們,企圖擺脫成人的控制,這種拒絕成人的心理,自然影響他們對教室常規的看法。

教室問題不斷發生,也因現代孩子生活在一個以兒童為中心,受到較多的關注與重視的環境,導致現在的學生比以前難教導,比較不順從教師權威。要製訂一套有效、可行的教室常規,實屬不易。上述這些問題雖成了執行教室常規的困擾,但單注視困難只會使教師深感無能為力。以下提供一些看法,這些看法顯示教室常規有助於良好的學習,可成為教師有正向、積極的思考:

(一)大多數學生都喜歡學習,即使他們假裝不想學。

(二)大多數學生也想要有位成人督導他們學習。

(三)幾乎所有學生都希望教室中有公平而且合理的規定,並希望能確實執行。

(四)大多數的學生討厭在教室中搗蛋的人。

在《創─多姿多采的主日學》「課室管理的原則與方法」一文中,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其實,小孩子不單喜歡有秩序及和諧的學習環境,也喜歡學習新事物,並渴望自己成為有責任感、有勇氣與合群的人。換言之,在孩子的內心世界早已存在遵守紀律的動力。透過這動力,他們不但能遵守已存在的規條,而且也會懂得自律。」

上帝是愛,但也是公義的。教會不是一個只有愛與包容而無規律的團體。為了怕孩子不來教會,而縱容他們的行為,等於害了他們,這樣比起沒有來教會好不了多少。所以,教會內的規律訓練是必要的,問題是在於訓練的目標與如何訓練。規律不只是一套外在的規則加以限制孩子的行動。再次的強調規律訓練的最終目標─是要訓練他們發自內心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並能夠在任何情況下自願地做出適當又正確的選擇,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四、對教師的建言

在建立你自己的常規風格時,以下幾點要牢記在心:

(一)學生需要常規:為了正向的社會發展與學習進步,學生不能沒有常規訓練。

(二)教師是建立班級常規的重要人物:建立常規的過程是由教師來主導的,教師有責任建立一套程序,讓學生來學習。教師若不掌握課室,那學生不單會支配課室,也同時支配了教師。

(三)建立常規最好的方式是以身作則:教師的言行標準是最好的示範,其效果是驚人的。如果你宅心仁厚、謙恭有禮,學生會有樣學樣;如果你心術不正、巧言令色,學生也會如法炮製。

(四)常規與教學相輔相成:李‧肯特(Lee Canter)歸納出「果斷紀律」常規系統幫助教師來處理教室問題,他提出在教室內,有兩項基本權利是值得重視的:「學生有權在一個溫暖關照的環境中學習;老師也有權在不受干擾的情境中施教」。若不能維持教室的紀律,是無法有成功教學的,教學工作少不了教室常規。

(五)貫徹到底:要持之以恆,有原則地堅持要學生遵守課室常規,使之成為習慣性的程序。一旦放鬆,他們會得寸進尺。

貳、主日學教室紀律

一、主日學需要教室紀律否?

有些孩子一到主日學就好像失控一般!主日學老師往往按捺住心中的煩躁,忍住不生氣,期許自己要有愛心、耐心來對待這些孩子,免得失去見證,也不敢稍加責備,因為擔心好不容易來到教會的孩子,會因受責備不來了。但是,混亂的課堂,讓老師什麼也不能做啊!

罔顧別人的自由可能會演變成混亂,秩序和制度是必須的,而建立秩序的人就是教師。雖則主日學需要創造一點溫暖、慈愛和體諒的環境,但是,在啟示錄三19說:「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愛的教育是教導、訓練、管教的教育,我們實在要儆醒謹慎地培育屬靈的幼苗。

箴言廿二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在《智慧的父母》一書中談到「教養」一詞,希臘文原文「chanak」在聖經中有更深遠的意義:

(一)劃定界限:箴言廿二6提到縮窄、限制或收緊,為孩子制定規範,實施正確明白的規定;在孩子四圍設立保護的邊界。

(二)管理訓練:創世記十四14亞伯拉罕率領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chanak)從征服所多瑪的四王手中救回姪兒羅得及其家人、財物。這些「精練壯丁」是須要管理訓練才得以精勇善戰的。

(三)奉獻給上帝:申命記廿5、尼希米記十二27為房子、城牆或聖殿行告成之禮時引用此字。意為「奉獻」,在奉獻的儀式中宣告,這件物品、這個地方或這個人,為事奉上帝的緣故要分別為聖。引申之意,教養孩子,要特意地、甚至公開表明孩子是屬乎上帝的,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時時謹記這個特殊的身分。

主日學設立教室常規是必須的;其實,學生在學校也都有接受紀律的訓練和制度,在此既有的基礎上,主日學教師不用把時間浪費在芝麻小事上,學生應早已把規則牢記在心,教師只要及時的提醒他們就好了。

最佳的制度,莫如規則最少的制度,最理想的作法是將良好秩序的觀念內在化。如果學生能把尊重別人之道內在化,那是最理想不過的。遵守紀律是要發自內心,最好就是作到自律。紀律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孩子藉上帝的幫助,養成自律的習慣。對基督徒來說,自律是基督徒信仰不可缺少的一環,它是我們對上帝呼召的回應,是我們信仰生活的一項告白、見證。

二、兒童主日學建立秩序的真諦

教室紀律的實施只是方法而已,安靜無聲或滿堂歡笑都不是要兒童來主日學的目的。成人在主日來敬拜上帝、親近上帝,而孩子可以、也要學習敬拜上帝的。在「主日」,孩子來到主日學校,不是父母參加崇拜而暫時擱置孩子的地方,或是一個玩耍的地方,或只是聽道理而已。孩子也可以敬拜上帝,也可以經驗上帝的大愛,這也是一個他和上帝相會的佳美之地。

主日學要為孩子和上帝之間敞開通路,主日學教室秩序的真諦就是為了培養優良的學習氣氛,以達到教學的果效,讓孩子藉著上帝的幫助養成自律的習,最後能進入崇拜中,享受與上帝同在的美好。

孩子的敬拜行為可以表現出:

(一)靜心禱告。

(二)專注聽聖經故事。

(三)敬虔的奉獻。

(四)投入唱詩歌。

(五)為上帝作見證。

(六)回應有關信仰的問題。

了解兒童主日學秩序的真正目的後,老師便不會自我設限,老是要控制孩子們安靜下來,而浪費無謂的時間。老師與兒童能一起在兒童主日學的崇拜中,經驗到與上帝同在的甘甜。

透過教室常規的淺談,讓我們了解教室紀律實施的意義,在教<


資料提供單位:基督教教育中心
 

 
 
 
  copyright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