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產品 > 國小級教材 > 教師學生篇
 
成立緣由

教師學生篇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美麗生命系列06—恩慈
內容簡介

讓人感到舒服的恩慈人
◎黃麗花(花蓮北埔國小教務主任、生命教育推動者)
  恩慈(chresteuomai,希臘文)常與good、kind、sweet to all相提並論,恩慈的最高境界是和藹可親地對待每一個人。恩慈者有如春天的煦日,令人感到溫暖、舒服。恩慈者與一般好人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通常選擇「理直氣和」而非「理直氣壯」;選擇「得饒人處且饒人」而非「得理不饒人」。有時,好人只講公義,不談慈愛,並且因自己站得住腳而咄咄逼人。恩慈者則會尊重別人的感受,體貼別人的軟弱。
  本書開宗明義就指出有無「恩慈」所帶來的差異:願意表現「恩慈」,會使自己成為一個仁慈、慷慨、親切、主動分享的人,並且使別人感受到很多關懷與溫暖。相反的,拒絕表現「恩慈」,會使自己逐漸成為嚴厲、自私自利的人,同時帶給別人痛苦、使人感到害怕。既然「恩慈」有助於豐富自己的生命、為他人帶來祝福,那麼如何使「它」成為生命與生活中的一部分呢?本書圖文並茂、循序漸進的揭示了答案……。
  首先,要瞭解「恩慈」具有多樣的面貌,而且有難(例如分享有限的)易(例如分享有餘的)之別。其次,可以用行動、用態度、用言語等不同方式來實踐恩慈,使人感受到關懷:在行動上,舉凡主動幫忙、慷慨分享資源、行為不粗暴,都是恩慈的表現。在心態上,舉凡耐心、體貼、不猜疑、不討厭別人,也是一種恩慈。在言語上,說安慰人的話、鼓勵與祝福的話,更是恩慈的表現!
  其次,消極性的恩慈就是避免出現一些使人不舒服的態度、言語和行動。本書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無恩慈表現,包括佔別人便宜、打人、罵人、欺負弱小,以及自私和小氣的行為。「恩慈」原是一種美德,實行久了,它將成為造福群己的力量,一種基於「愛」所發出的力量。所謂勤能補拙、習慣成自然,致力恩慈的人需不斷從行動、態度和言語等方面實踐恩慈,才能使它成為生命和生活中的一部份。
  然而聖經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這正是人們面對諸多美德(如忍耐、喜樂、節制、恩慈等)時最大的窘境。等到要付諸行動時,還會發生「心裡願意,肉體卻軟弱」的現象,以致知易行難無疾而終。所以當我們鼓吹許多有助於增進人類福祉的美德時,若未顧慮實踐者會面臨上述的困境與限制,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強制、教條式的操作與實踐模式。「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聖經雅各書第一章第5節)在實踐恩慈之前,本書談到「可以向神禱告,……活出恩慈的生活。」就是提醒我們應「向上」支取力量,求上帝先把我們內在「恩慈的油箱」加滿油、先體會上帝對我們的恩慈,人才能走上「實踐恩慈」的道路。換句話說,基督徒在追求恩慈時,必須先承認自己原本是有限與軟弱的,需要造物主(恩慈也祂創造的)賜予我們恩慈的生命和力量,我們才有可能表現恩慈(這與其他宗教或修行者凡事反求諸己的方式略有不同)。承如作者所言,若有一顆願意的心,我們會愈做愈好,在神的幫助、彼此提醒、常常練習後,愈來愈有恩慈,成為讓人感到舒服的恩慈人!


資料提供單位:基督教教育中心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copyright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製作